商海论道

商海论道

Shanghai
着眼发展趋势: 决胜未来产业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21-04-28 点击数:952

经济日报4月28日发表盛朝迅文章:

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与不同

中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那么,到底什么是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何异同?这些都是亟需回答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与现有大多数产业都是从提供产品或服务类别角度划分所不同的是,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从时间维度和重要性的角度来划分的产业。其中,未来产业是指由重大科技创新推动、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引领作用,当前处于萌芽期或产业化初期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两者共同之处在于,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或重要社会需求带动产生的新兴产业;所不同的是,未来产业的技术突破更为前沿,产业发展更处于早期萌芽阶段,产业成长的不确定性更大。

分析来看,未来产业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前沿技术驱动。技术驱动和创新驱动是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但支撑未来产业的核心技术属于突破性和颠覆性的前沿技术,通常处于加速突破及爆发增长的前夜,能够满足人类的根本需求或潜在的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其技术性能更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或体验更好。

二是培育周期较长。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有一定体量规模且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对应技术进步S形曲线的第二阶段和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而未来产业主要处于技术进步S形曲线的第一阶段和产业生命周期的初创孕育期,从发现、培育到产业化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技术发展周期理论所说的多个阶段,一般需要5年至10年的时间,有的甚至超过20年,需要久久为功。

三是不确定性。未来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许多技术在发展期就会消亡,一些技术方向和技术路线经过实践检验有可能会被证明是不适合发展的。因此,未来产业的发展路径往往需要通过创新试错,推动企业家、科学家、风险投资家开展合作,以创业带动多元化投入,加强风险的动态识别与化解。

四是跨界融合。未来产业具有多领域交叉的特点,发展过程中容易产生新理论、新载体、新空间、新模式和新业态。技术之间、产业领域之间的深度渗透将催生“N+X”新业态,大数据、生物、材料、智能技术与生产、消费、能源等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有望催生一批未来产业新领域、新业态。

五是先发锁定。未来产业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规模体量和经济增长作用上,更为重要的是,未来产业的发展事关一国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争夺。未来产业的先进入者具有显著的“先行者优势”,能够构筑包括专利、知识产权、产品标准和涵盖上下游产业链的完整生态,后进入者追赶超越的难度极其巨大。因此,未来产业的发展宜及早谋划,前瞻部署。

布局未来产业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客观需要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既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需要,也是培育新兴接续产业、抢占全球科技产业竞争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这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从我国国情出发,中央作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决策,加快推动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经济和就业带动效应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其主要目的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当前,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在此背景下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主要是为了适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主要目的是适应部分领域技术进入并跑、领跑阶段要求,探索“无人区”技术突破,增强制造业根植性,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安全可控。

这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接续力量的需要。经过十多年的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小到大、从弱到强,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质企业和竞争优势强、配套环境好、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等具有重要意义,取得了显著成效。展望“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在部分产业体量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主导和支柱产业之后,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未来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接续产业,从而更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是积极抢占全球未来产业前沿主阵地的需要。历史经验证明,占领科技创新前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是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布局下一个10年乃至20年、30年可能迸发的未来产业。欧盟发布了《加强面向未来欧盟产业战略价值链报告》,计划提高自动驾驶汽车、氢技术及其系统、智能健康、工业互联网、低碳产业和网络安全六大未来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和领导力。美国发布《关于加强美国未来产业领导地位的建议》等政策报告,提出成立未来产业研究所,意图确立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先进制造、生物技术、先进通信网络等领域的领导地位。这些也是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必争方向。

系统谋划统筹发展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代表着前沿科技和重大技术变革创新方向,最具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是引领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是赢得未来发展先机、抢占世界科技竞争制高点和实现“换道超车”的关键。应加快前瞻部署,在前沿技术孵化、多元化投入、早期市场培育和产业生态营造等多层面构建新的政策支持体系,从不确定性中寻找和预测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以洞察先机、迎接变革、主导未来,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突破“需求引导新技术”的局限,开启“技术催生新需求”的双向通道,推动未来产业成为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量。

推动颠覆性技术加快突破。一方面,加强技术预见,前瞻研判未来产业重点领域与发展方向,依据技术和产业成熟度明确政府和市场在推动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方面的分工。另一方面,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面向国家战略需要,探索建立独特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优秀企业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组建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源头供给,打造未来产业策源地。

构建多元投入机制。探索设立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研究基金和研发计划,建设未来产业“加速器”,鼓励科研人员自由探索产出原创性、颠覆性成果。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和成长规律,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未来产业相关领域。研究出台针对未来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努力营造敢投、愿投的良好氛围。发挥国有资本的重要作用,通过搭建双创平台和孵化机构为中小微企业前沿领域的创新试错提供场景、数据和资金等支持。

促进应用场景创新与迭代示范。紧密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现实基础,聚焦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依托科技和产业发展基础,布局建设一批国家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实施未来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强化应用场景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沿技术转化提供早期市场并加快产业化应用迭代。

营造良好产业生态。完善未来产业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率先培育形成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发展。可考虑举办全球未来论坛,设立未来研究大奖,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未来技术研究氛围。加大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完善高校培养计划,缩短学科目录修订周期,建立适应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特殊紧缺需求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引导高校针对未来产业增设以细分领域为研究方向的院系或专业。健全完善适应技术更迭和产业变革要求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响应机制。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