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营销,商家与职能部门都得做好功课提高修为,商家要补上诚信营销这一课,部门要补上监管维权这一课,切莫因为操作不规范而伤了商家与客户之间的信任与和气,念歪了这本经。
嵊州的小刘近日参加一个洗车店微信集赞送礼活动,却遭遇了店家的“兑现难”,小刘向消保委投诉称商家虚假宣传。而店家则因始料不及集满赞的车友这么多,超过了服务能力,因此无法满足小刘的要求。(4月14日《绍兴晚报》)
随着微信用户的普及,微信营销忽如一夜春风来,成了“微友”们分享天上掉馅饼的开心事。朋友圈里一声招呼,马上集满数十个赞,这种不花精力不花钱的“免费午餐”自然呼应者众,几轮下来,集满了赞的“微友”上门排队,商家为此惊呆了的现象并不鲜见。很显然,作为一种营销新手段,商家低估了微信朋友圈的感召力,也低估了“微友”对“免费午餐”的热情与追求,同时又缺少周密的思考与科学的策划,以致“集赞换礼”活动一度陷入 失控,最终引发纠纷被消费者诟病。
“集赞换礼”超出了商家的预期范围,通常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碍于脸子为了牌子打落门牙往肚里吞,哪怕亏本损利也要将“集赞换礼”进行到底,这种商家维护诚信的做法固然值得赞许,其结果却是成本“亏不起”;另一种则是不顾面子只顾里子,索性来个霸王条款我的地盘我作主,或礼品降质搪塞,或狡辩违背承诺,或擅自改变规则,守住了不亏本的底线,最终却是诚信“伤不起”。相比之下,能坚守承诺兑赞到底的不多,拿信誉作垫背的却不少。
微信集赞虽是一种线上参与线下兑奖的新型推广方式,但规则意识与契约意识却并未因此而改变,规则是商家自定的,却是商家与“微友”双方都要遵守的游戏规则,当“微友”按要求集满赞时,商家应该按规定予以兑现,任何理由的推责与改变都是站不住脚的,都是有失信誉的违约与做假,在无法取得兑奖“微友”理解的状况下,有关部门应按虚假宣传或商业违约的相关条款及时介入和处理。
对于微信营销这样的新鲜事物,商家与职能部门都得做好功课提高修为,商家要补上诚信营销这一课,部门要补上监管维权这一课,切莫因为操作不规范而伤了商家与客户之间的信任与和气,念歪了微信营销这本经。
派送“免费午餐”也要守规矩讲信誉,派送“免费午餐”也要讲契约做到位,我们希望在点赞换取礼品的同时,也能点赞换来商家的信义。
(据4月份6日杭州商报,图片来自网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