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5-04-07 点击数:497
“我这20亩李子园去年收入了5万元,今年预计要收入6万元。”近日,黔江区城南街道黑山社区的一座大山上,76岁的老农汪永远看着盛开的李花,一脸的笑容。
“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汪永远说。妻子去世多年,儿子在外打工,每月都要给他寄生活费,但老人却想跟年轻人一样,到外面去闯一闯。
2008年,70岁的汪永远来到新疆打工,在个一香梨园干杂货,成了一名高龄打工仔。
别看他年龄大,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而且还利用工余时间,跟着技术员学习果园管护技术。期间,他学会了嫁接、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一整套果园栽培与管理的技能。
2010年春节,汪永远得知中塘乡发展脆红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决定留在家里,经营李子园。
春节后,他把家里10来亩地全部翻耕,栽上了脆红李苗,然后,又将家里原有的本地李子树嫁接成了脆红李。2011年,他又栽培了10来亩鸡蛋李和响壳李,李子面积达到了20亩。
经过汪永远的细心管护,李树3年后按时挂果。2014年,20亩李树卖果收入了5万元。“数着钞票,我高兴得有好几晚上都没睡着。”汪永远说。
“我的目标是每年卖李收入10万元。”汪永远说,他要在近几年里,把李树管护成自己的“养老银行”。
“等李树到盛产期后,我就把果园交给儿子来管护,我就到果园来逛一逛,坐一坐。”汪永远说,他还要告诉儿子,只要管好果园,“银行”里的钱就像泉水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据重庆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