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6-08-17 点击数:358
据重庆日报8月17日报道:关内村距离城口县城20公里,全村幅员面积1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却仅有2700多亩。村里四面环山,唯有的一小块平地还被河水淹没了大半。因为交通闭塞,村民们将其取名为“关内”。8月15日,关内村村支书王成名介绍:“现在,我们以种植养殖业助推乡村旅游,以旅游业带动贫困户脱贫,收效十分明显。”
村支书“引凤回巢”,山坳地养殖山地鸡
今年45岁的王成名,入党已有21年。他是土生土长的关内村人,在他看来,山地地形虽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却是发展生态养殖的不二之选。去年,关内村被纳入脱贫计划中,王成名便萌发了带动村民发展养殖业的念头。那时,全村271户884人中建卡贫困户共有64户212人。因为穷,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
今年39岁的彭付刚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妻子患有先天残疾,两个儿子正在上学,家中还有位80岁的老父亲需要照顾,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在彭付刚一人身上。过去,彭付刚一直在沿海打工,但因为外地生活成本高,彭付刚辛苦一年还赚不够儿子的学杂费。
去年7月,彭付刚返回老家办事,王成名得知后,主动找上门,自掏腰包请他吃了顿饭。席间,王成名向彭付刚介绍了村里打算利用高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山地鸡养殖的计划,彭付刚对此颇感兴趣。
“过去,我在沿海打工时学过养鸡,几年前便萌发了返乡创业的念头,但那时村里缺乏产业引导,我害怕失败,只能作罢。”彭付刚告诉记者。
带动贫困户搞养殖,技术是关键
去年底,彭付刚返乡创业,投资4万余元修建了一座占地80平方米的鸡圈。随后,他又投入1000多元,从当地农户家中收购了2000余枚土鸡蛋孵化山地鸡鸡苗。如今,他的山地鸡年出栏量在1000只左右,预计年底仅纯收入便有4万余元。
眼看彭付刚就快脱贫,王成名又琢磨着如何利用大户带动散户,让村里的其他贫困户也能发展山地鸡养殖脱贫。虽然王成名积极动员,但贫困户们却犹豫不决。“家里本来就穷,拿什么买鸡苗?要是山地鸡卖不出去,亏本了怎么办?”村集体会上,贫困户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
怎么才能打开局面?王成名认为,补贴购买鸡苗是不错的选择。在他的提议下,今年初,凡贫困户购买山地鸡苗,村里都给予每只2元的补助。46岁的左天权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今年初,他向彭付刚购买了212只山地鸡苗,共获得400余元补助。但养鸡不到一个月,鸡苗便死了一半。
在走访中,王成名发现遭遇挫折的养殖户还不在少数。“那段时间,我很难受,我知道要取得大家的信任,必须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法。”王成名说。
于是,他跑到镇里,请来农技专家,发现鸡苗的死因是由于饲养温度过低,加之患上了肠胃病,才成片死亡。专家开了药方,还详细讲解了温度控制、饲料管理等技术。
8月,左天权的山地鸡陆续出栏,他告诉记者,一只鸡能卖80多元。今年,他预计能有近万元的收入。
借力乡村旅游,山地鸡“不愁销”
如今,在关内村,共有31户农户养殖山地鸡,其中27户都是贫困户。 关内村靠近城万快速通道,是重庆到城口县城的必经之地。王成名决定利用这一优势发展农家乐,带动村里山地鸡销售。
去年12月,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开业,一天便接待了300余名游客,共卖出30多只山地鸡。“按照我们的计划,一家农家乐能解决5户山地鸡养殖户的销售问题。”王成名告诉记者。
农家乐不仅带动山地鸡发展,还能帮助贫困户就近务工。
此外,关内村气候温和、风景宜人,村里的老鹰洞曾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王成名将这一情况向县里反映,通过多方筹集资金,修通了从快速通道至老鹰洞全长3公里的硬化公路,解决了游客进村的难题。同时,王成名还帮助协调了电力、水利部门和移动网络运营商,为村里解决了水电、移动网络等问题。
目前,关内村共有14家农家乐,农家乐拉动山地鸡销售,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全村64户贫困户预计年底有望全部脱贫。